“简单、重复的工作由机器人来做,人力则更多地转向对机器人的管理”
疫情爆发后,服务机器人市场明显回暖,其潜力在蓝领市场率先释放。
在“招工难、用工荒”的大背景下,疫情又对服务业进行了一轮洗牌,科技对劳动力服务业的影响正走向快车道,“本来是5-10年的进程,由于疫情的影响突然加速”,服务机器人创业企业优地科技总裁顾震江表示。一方面,企业复工复产释放了大量的用工需求,与此同时,中小服务企业的再开业也推动了中大型服务业的扩张,行业集中度的上升也为服务机器人的落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资本市场也已经闻风而动,服务机器人市场迎来融资热。仅今年前8个月,服务机器人领域融资事件已达79起,披露总金额超238亿元。与此同时,为服务机器人直接提供场景的各大产业集团等纷纷以战略投资方的身份参与进来。以优地科技为例,成立至今,其已经先后获得了华住集团、如家、格林豪泰等酒店集团的战略投资。而就在今年10月,优地科技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58产业基金也参与到了本轮融资中。
发展智能化配送服务是解决蓝领就业市场“需大于供”的有效途径,58产业基金合伙人王德荣表示,服务机器人有希望把蓝领劳动力从重复低效的工作中释放出来,把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附加值更高的事业上。
事实上,受限于技术进步过程,人与机器人的协作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主旋律。此次优地科技牵手58产业基金后,双方共迎蓝领市场新模式。
服务机器人风口来临,优地科技快速构筑商业化壁垒
在疫情的影响下,“无接触”服务成为不少场景下的标配,服务机器人市场也由此加速爆发。
据《2020年全球工业机器人报告》预测,全球专业服务机器人市场将在2023年达到277亿美元,年度复合增值率为26%。国内市场同样如火如荼,根据中国电子学会报告,预计2021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38.6亿美元,在2013-2021,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6%。除了对人工的协助,服务机器人还是IOT和AI等新技术的重要入口,在全场景数字化的未来有着更广阔的前景。
而要探究商用服务机器人高速发展的底层逻辑,除了疫情的催化,机器人相关技术的沉淀和场景的快速商业化同样不可或缺。服务机器人的三大核心技术,人机交互、环境感知和运动控制,直接决定了机器人能完成的任务极限。此外,将现有技术落地于相匹配的市场环境,真正为客户创造效益和价值,则直接影响机器人企业的财务表现和发展潜力。不少投资人总结机器人企业的投资逻辑,都集中在对其技术和场景优势的考察中。
谈到牵手优地科技的原因,58产业基金合伙人王德荣表示,优地围绕末端配送的各种场景,自主研发了一套能适应室内外不同场景、多元化需求的配送机器人平台。在不断丰富产品线的基础上,优地也逐步实现了对室内+室外场景的全覆盖。
作为服务机器人初创企业,优地科技总裁顾震江十分看重对场景的布局,“场景选对,才能解决生存及发展问题”。在室内配送领域,优地的机器人已经在KTV、足浴等文娱休闲场所、酒店和写字楼等场景落地。据了解,在酒店和文娱市场,优地科技的产品市占率均位列前两名。
但相比室内场景,室外路况复杂,增加了机器人的落地难度,并且在数据安全、成本等多方面有严格的要求,不过,更高的进入门槛也意味着更大的商机。为了抢占市场,优地也果断从室内场景转战室内外融合场景,“酒店、文娱休闲、餐厅等室内场景有着百亿级市场规模,而室内外融合场景有千亿级市场规模”。
优地科技专门针对室外场景推出了无人驾驶配送车“优小哥”,主要为外卖、快递公司等承担最后三公里以内的末端配送。目前,“优小哥”无人驾驶配送已开始在园区内进行规模化应用,优地也与顺丰、京东、饿了么、菜鸟等达成了业务合作。
优地科技配送场景的可复制性和商业化潜力也在其出货量的高速增长上得到体现。截至目前,优地科技在室内场景的出货量已超万台,并计划将室外场景的运营目标做到一年内突破千台。而仅在2021年上半年,公司的出货量和营收较去年同期均实现了9-10倍的增长。
商业上的快速落地离不开扎实的技术实力。现阶段,优地科技主要采用多传感器融合+机器深度学习的架构,集“算法、应用层、后台、云端数据管理”四大能力于一体。公司总裁顾震江表示,“低速无人驾驶团队的核心技术能力之一为深度学习和传统视觉的定位和感知的算法技术,并最终实现与场景需求的匹配迭代”。公司也已经形成“硬件+软件+服务+生态”独特的四位一体模式,通过自研具备完善的供应链,实现了大规模量产。
除了上万台的出货量,优地科技已经累计与8000多家B端客户合作,累计服务数亿人次,在酒店、文娱休闲等多个高价值细分场景确立了头部地位。
服务于新一代工人群体,优地科技想为蓝领市场带来新思路
与工厂用工困境类似,服务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面对高企的用工成本和工人短缺的现状,亟需降低对人力的依赖。
据《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20》中披露的数据,如果将劳动力人口的年龄定义在16-59岁的话,国内的适龄劳动力人口在过去7年中减少了近3000万。与此同时,快递、餐饮外卖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又加剧了产业“用工荒”的痛点。艾瑞咨询的调查数据显示,国内餐饮外卖产业的年度增长高达39.3%,同时,疫情下2020年国内快递业务量的增长照旧高达30.8%,导致国内有30多个城市均出现了配送人员短缺的情况。
更进一步,随着90后、00后等新蓝领入场,工人人群结构的变化将对产业的劳动力供给产生直接的冲击。58产业基金合伙人王德荣表示,新一代蓝领工人对工作环境、成长空间等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他们亟需从重复低效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需求侧的不断升温也正在倒逼供给侧的成熟。随着服务机器人技术日益进步,供应链不断完善,商业模式逐步清晰,效仿工业领域的“黑灯工厂”逻辑,“人机结合”的新型服务模式也有可能在蓝领市场大规模落地。
在优地科技总裁顾震江看来,服务机器人的大规模普及依然有赖于为下游客户带来切实的效益提升,“机器人的渗透率提升需要时间,也离不开下游客户自发的升级动力”。而现阶段服务机器人普遍采用的RaaS(机器人即服务)的商业模式,创新“按需使用”的计费方式,切实为客户节省了成本,提升了其运营效率。
顾震江详细计算了服务机器人给客户带来的效率提升。一般来讲,服务机器人的行走速度是人工的60-80%,其工作时间按两班16个小时计算,平均效率是人工的70%,最终工作成果是人工的1.4倍。按照当前机器人的租金成本,约为人工的一半,也就是说,机器人目前已经实现了“0.5倍的工资投入,1.5倍的成果输出”。
此次58产业基金投资优地科技,也计划利用自身的产业资源,为公司助力。具体来说,优地科技的室外配送业务目前主打商圈园区场景,也即为白领和园区工人提供快递等末端三公里的机器人配送服务。因为校方对入校人员要求严格,整个配送流程会由无人车、兼职学生或校方指定人员承接,这也使得优地在覆盖校园区域产生了大量的灵活用工需求。“我们首先看到在招聘和外包业务上会有一些合作点,后续也会进一步梳理集现有资源,为优地科技赋能”,58产业基金合伙人王德荣介绍。58产业基金投资了国内头部维保服务平台啄木鸟,平台覆盖全国350个城市和2000多个县区,有海量的工程师提供维保服务,跟优地科技在维修端外包会有潜在协同的可能。
人工智能时代到来,机器人正走入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优地科技总裁顾震江表示,现阶段机器人还不能完全替换人工,“人机协作”是更经济的方式。而随着技术的持续迭代,人会逐渐转变为机器人的管理者、维护者和运营者,“未来5-10年,简单、重复的蓝领工作将由机器人做到,人力更多地转向白领管理,这也更符合工人对工种偏好的转变”。机器人的使命是解放劳动力,只有从重复低效的工作中释放出来,人类才能去追求真正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