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168 试用】还记得第一次在朋友家见到带USB充电口的插线板非常惊奇,拍照发微博是必然的,而现在随着这样的插线板越来越多,虽然不再新鲜,却多了几分脚踏实地的实用感。前几天小米也进军了这个领域,发布了一款带3个USB的插线板,售价只有49元,不免又要掀起几波涟漪。【点击进入购买】

我们经常要充电的设备都有什么?
其实插线板还有个比较官方的名字,“插排”或者“排插”都对。但我还是习惯性的叫他插线板感觉更接地气儿些。这种带USB充电口的插线板非常实用,例如我,一个普通80后的上班族,经常用到的设备是笔记本电脑、手机、平板、移动电源,而坐我旁边那位数码爱好者,除此之外还要多蓝牙音箱、蓝牙耳机、PSP、相机等。恩…我就不说他还笔记本外接显示器也要占个插孔了……!
每天这么多设备虽然不一定一直接电源,也不一定同一个时间要充电,可是需要的时候经常会发现即使两三个产品一起有时候也会互相“打架”,而且一堆充电器显得桌面非常乱,所以我跟边上那位仁兄早就一起买了带SUB充电口的插线板了,只要买一个放在桌子中间,基本上我俩的需求都搞定。
小结一下带USB充电口的插线板好处:
1、减少了带各种充电器的麻烦;
2、解决智能设备增多,充电器大量占据插孔的问题;
3、让桌面更整洁、美观。
那么小米这个插线板怎么样?
1、外观
我购买插线板比较关注三点,就是充电速度、安全性和外观。而小米在这三个方面都做得很好,同时还给我了一个锦上添花的价格。
下面就让我先从最直接的外观说起。小米插线板的包装盒是不透明的,也就是说你看不到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如果拿来送礼的话,也会给人一种神秘感,拆开包装后发现他的线整齐的围绕着插线板周围,处女座看了后表示很开心。整体外观风格类似家居饰品,优质的材料与质感完全看不出是几十元的产品。
最主要的小巧便携,经常出差的人把它随便塞在箱子的角落里不占地方。有USB充电口还减少了出差时携带那么多充电器的插头了。

▲3个USB充电口,总电流3.1A,单口支持2A快充、支持110-240伏电压
而平时上班的时候,它也可以成为办公室桌面上的一道风景线,再也不用担心脚下又踢到插线板了。

▲虽然插上各种充电线及电源后还是会乱一些,但是也比之前强多了
其实这款插线板你拿到实物才会发现它有很多细节都做得很完美,也许只是为了比别人更小一点,更美一点,手感更好一点,但是在这背后却是不断的调整与改进,终于,可以给大家呈现一个更加完美效果。下面给大家看些细节图片。

▲线非常软,只是为了手感好,摆在桌面不“zhi leng”着~

▲独创超薄小插头,与瓶盖大小相近。据说做成这个效果没少下功夫。

▲电源开关上的LED灯不同于其他插线板,终于不会在夜间发出让人烦躁的光了~
2、充电速度
小米这个插线板就像万用“原装”充电器,智能芯片自动分配功率 ,支持手机、平板快充,特有USB智能充电芯片,可以自动识别设备,还支持2A快速充电,电量转化率为82%。
当然这些是官方给出的数据,对我来说可能需要在实际充电中去体验下才知道。所以我用四种方式对比了下,所充电的产品是自用的iPhone 6,都是飞行模式下从1%充电30分钟,看看能充到百分之多少。四种方式分别是:
这里要强调下第三种充电方式,这个插线板智能的地方在于它能识别是什么设备在充电,也能识别谁的电量更低,它会把最大的电流分配给电量最低的产品,剩下的才分给其它设备。我实验的iPhone 6 由于从1%开始充电,因此充电速度是最快的,同时另一台62%电量的手机在同样的30分钟里充到81%。
整个测试过程中我是每5分钟记录一次,请忽略人工看时间的误差值:
  从上图的结果中可以看到,结论是用USB单独充电与适配器接插孔充电速度几乎一样,如果是多种设备仪器充电,电量最低的设备速度会跟前两种方式一致,另外就是插笔记本上充电大家都知道速度会慢,我在这里只是让大家看下差距是多少而已。
3、安全性(点击进入拆解文章)
安全性虽然写在了最后,但却是我第一关心的,尤其家里有了小孩子。小米这款插线板使用优质锡磷青铜,作为内部最重要的导电结构材料,大大避免了虚接、发热、着火的安全风险的可能性。在制作工艺上,也可以看到内部的每一个零件,都是用的真材实料。
首先,小米插线板拥有20uA的漏电保护阈值,有效保障人身安全。其次,它的过载及时断电,防止短路着火。第三,高品质PC材质,制作外壳,添加强力阻燃成分,高温至750℃。除此之外,儿童不懂得什么是危险,一不小心就会将手指或金属物插入带电插孔。为防止此类危险的发生,小米插线板每组插孔上配有独立安全门,让大人比较放心了。
说到最后简单总结下吧,从家庭或办公日常使用角度讲:
1、确实起到一些时尚简单方便的作用,整体长1.8米也足够使了;
2、类似铅笔盒大小,放桌面上不占地,出差携带也较方便;
3、插孔直接的距离合适,不会相互干扰,主要是安全可靠;
4、49元的售价啊!本人非常推荐购买!
                    